探傷時磁粉探傷和超聲波探傷有哪些不同
磁粉探傷和超聲波探傷檢測原理對比
(一)磁粉探傷
在工業生產里,磁粉探傷是檢測鐵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常用方法,它的工作原理基于鐵磁性材料的特性。當鐵磁性材料(如碳鋼、合金鋼等)被外加磁場磁化時,如果材料的表面或近表面存在裂紋、夾雜、氣孔等缺陷,這些缺陷會導致磁導率發生變化,使得磁力線在缺陷處產生畸變,部分磁力線會泄漏到材料表面,形成漏磁場。
此時,在材料表面施加磁粉,由于磁粉具有高磁導率,漏磁場會吸附磁粉,使磁粉在缺陷處聚集,形成可見的 “磁痕” 。這些磁痕就像在材料表面繪制出了缺陷的輪廓,探傷人員通過觀察磁痕的形狀、位置和大小,就能直觀地判斷缺陷的情況,比如裂紋的走向、夾雜物的位置等。
(二)超聲波探傷
超聲波探傷能夠深入材料內部,檢測出內部的缺陷。我們利用儀器向工件中發射超聲波,當超聲波在工件中傳播時,如果遇到缺陷(如裂紋、氣孔、夾雜等),超聲波就會發生反射、折射或散射現象。通過分析信號的時間、幅度、頻率等參數,結合超聲波在材料中的傳播速度等已知信息,就能精確計算出缺陷的位置、大小,甚至還能初步判斷缺陷的性質。
兩種探傷方法的應用對比
(一)磁粉探傷
在汽車制造領域,汽車半軸、曲軸在長期的交變應力作用下,表面容易產生疲勞裂紋,通過磁粉探傷,能快速篩查出這些潛在隱患,保障汽車行駛安全;齒輪鍛件的齒面和軸頸部分,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也可能出現表面缺陷,磁粉探傷可有效檢測,確保齒輪傳動的平穩性和可靠性。
在機械加工行業,鍛鋼閥門、螺栓等零部件同樣離不開磁粉探傷。閥門的密封面和螺栓的螺紋部分,若存在表面缺陷,在高壓、高溫等工作環境下,可能導致介質泄漏,引發安全事故。
(二)超聲波探傷
超聲波探傷在大型軸類鍛件、厚壁筒形零件的生產中,超聲波探傷能深入材料內部,檢測是否存在鍛造過程中產生的內部裂紋、疏松等缺陷,確保這些關鍵零部件的內部質量。
在壓力容器制造和檢測中,超聲波探傷是不可或缺的手段。壓力容器在使用過程中承受著高壓、高溫等惡劣工況,焊縫內部的未熔合、氣孔、夾渣等缺陷可能引發嚴重的安全事故。通過超聲波探傷,能精準定位這些內部缺陷,為壓力容器的安全運行提供保障。
尤其是對于厚度較大的工件,超聲波探傷的優勢更加明顯,檢測深度從幾毫米到數百毫米不等。與其他無損檢測方法相比,它是唯一可與射線探傷媲美的內部缺陷檢測技術。例如在檢測大型橋梁的鋼箱梁時,由于鋼箱梁壁厚較大,射線探傷存在輻射危害且操作復雜,而超聲波探傷能高效、準確地檢測其內部缺陷,成為首選的檢測方法。